關於冠軍級別籃球,有一點必須清楚:有時候贏球靠得不是最華麗的陣容,而是最頑強的那套組合。
周四晚對陣掘金的比賽,第四節還剩3分50秒時,勇士以116-109落後。尼古拉・約基奇剛命中一記中距離跳投,史蒂夫・科爾便喊了暫停。隨後登場的陣容,足以讓所有數據分析部門都感到不適:庫裏、巴特勒、庫明加、德雷蒙德・格林,以及霍福德。

麻豆软件APP免费下载不妨拆解這套陣容的每個成員——他們每個人都帶著外界的質疑聲。巴特勒?35歲的年紀被認為“狀態下滑,在西部難有作為”;庫明加?還在證明自己配得上關鍵時刻的出場時間;格林?上賽季因多次禁賽爭議不斷,外界甚至懷疑他身上那份“製勝火焰”已變成“破壞因素”;霍福德?38歲的他離退役比巔峰期更近;至於庫裏,外界默認他要扛起全部進攻重任,其他人隻需幹好“髒活累活”。
但結果呢?在比賽最後階段,這套陣容淨勝掘金7分(13-9)。更關鍵的是,他們把大通中心變成了“電話亭式防守區”:每個回合都像“酒吧鬥毆”般激烈,用身體對抗讓掘金渾身不自在,製造出的混亂局麵,恰好給了庫裏“施展魔法”的空間。

來看看這些“不被看好者”的表現:巴特勒39分鍾內15投6中拿下21分,還送出6助攻3搶斷,且零失誤;庫明加效率極高,11投6中貢獻14分;格林填滿數據欄,8投5中得13分8籃板8助攻;38歲的霍福德更驚豔,8投5中(三分4中3)拿下13分。
所有人都在糾結霍福德“做不到什麽”:他沒法每晚打40分鍾,不能像巔峰期那樣扛進攻大旗,甚至跳不了多高!但大家忽略了他“能做到什麽”——他從不會因糟糕決策葬送比賽。要知道,很多時候贏球的關鍵就是“不自我失誤”。霍福德的老將經驗和超高籃球智商,意味著他絕大多數時候都能做出正確選擇、執行正確戰術。

對勇士而言,在庫裏征戰NBA的第17個賽季,球隊正迫切尋找“共同贏球的方式”,霍福德這樣的球員無疑是無價之寶。順便提一句,“石佛”蒂姆・鄧肯38歲時還能率隊奪冠,成為聯盟傳奇。麻豆软件APP免费下载不必要求霍福德複刻鄧肯,但他完全能勝任勇士需要的角色:防守端在內線形成威懾、進攻端保證球權流轉、命中關鍵投籃,成為壓垮對手的“最後一根稻草”。
在這場對陣衛冕西部冠軍的高強度比賽中,這套陣容的所有成員正負值均為正數:巴特勒和庫明加+8,格林+11,霍福德+6。而庫裏更是爆發,25投14中(三分12中6、罰球8中8)轟下42分。這不是勇士擅長的“華麗籃球”,卻是他們“必須贏下比賽的籃球”——冠軍球隊總能分清這兩者的區別。

其實勇士王朝的“隱藏秘訣”一直不是隻靠三分和傳切:是格林把內線變成“戰場”,是球員們願意為“多一次防守回合”犧牲身體、數據和高光時刻。這套陣容能應對約基奇和賈馬爾・穆雷的擋拆嗎?能護框嗎?能搶籃板嗎?答案都是肯定的——有這樣的身高優勢,再加上格林的“防守指揮”,勇士完全有機會贏下這些關鍵對抗。
更妙的是,這套陣容裏還藏著庫裏——他的“引力效應”、投籃能力,能從“球場停車場距離”命中得分。如今他身邊多了“能換防的身高、能幹擾的對抗、能執行的智商”。這不是放棄勇士的特色:傳切、投籃、節奏,這些仍會是球隊47分鍾的常規打法。但到了“賽季生死攸關”的關鍵時刻?你需要的是“能對抗、能換防、能回防、能讓對手難受”的球員。

科爾展示的不隻是一套陣容,更是一種戰術哲學:冠軍不是靠“天賦最強的五人”贏下的,而是靠“特定時刻最有效率的五人”。有時候需要“擺大型陣容”,有時候需要“信任那些被外界看衰的球員”。
巴特勒、庫明加、格林、霍福德都曾被質疑、被看輕。但在對陣西部衛冕冠軍的關鍵時刻,他們證明:冠軍無關“故事多完美”,隻看“關鍵時刻能不能執行”。
最終勇士加時137-131擊敗掘金,這套巨型陣容正是他們本賽季爭冠的“縮影”:多功能、夠強硬、有智商、能在“華麗籃球失靈時”扛住壓力。因為真相是:你可以用進攻驚豔對手47分鍾,但如果最後1分鍾防不住,之前的一切都沒用——而勇士剛向聯盟展示了他們“如何守住關鍵回合”。